首页 > 饮食百科> >  正文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时间:2023-06-22 11:16:49    浏览量:208

又是一年端午节日至。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午节、重五节、天中节等,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是集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。

众所周知,端午节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对于这个节日的起源,有众多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,至今,并没有统一或权威的说法,我们今天来认真梳理了关于端午节起源的9个记载和传说,大家来判断下端午节究竟起源于什么呢?

第一,纪念屈原之说(1)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在民间,很多人的印象中,端午节就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,这个说法流传很广。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,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,人们用粽叶包裹食物扔进江中,之后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风俗,端午的风俗还有划龙舟、戴香囊、系五彩绳、挂艾草、涂饮雄黄酒等。

实际上,这个传说和说法,是根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《续齐谐记》和宗檩的《荆楚岁时记》而来。但是,在唐朝欧阳询转抄的《风俗通》中,东汉灵帝时,已经有端午民俗的记录。也就是说,早在屈原之前,诸如龙舟竞渡等有关端午的习俗便已经出现。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另外,根据闻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中说,早在屈原投江的千余年前,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。就连屈原本人的《楚辞·涉江》中也有“乘舲船余上沅兮,齐吴榜以击汰。船容与而不进兮,淹回水而凝滞。朝发枉渚兮,夕宿辰阳”的词句,而这首词中屈原所乘坐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渡所用的船。

可见,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,并没有历史记载依据,仅仅是一种民间传说,或者说,屈原投江的传说,增加了人们对端午节的重视。

第二,纪念伍子胥与曹娥之说(2-3)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、政治家。因父亲、兄长为楚平王所杀,伍子胥辗转流亡至吴国,辅佐公子光(阖闾)取得王位,之后帮助阖闾伐楚。公元前484年被奸臣夫差诛杀,抛尸江上。其经历不仅见诸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史书,更广泛流传于民间,成为江浙地区民俗、信仰的一部分。伍员自古以来就被江浙百姓奉为“潮神”。

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,其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《荆楚岁时记》载《曹娥碑》云: ‘五月五日,时迎伍君,逆涛而上,为水所淹。’意思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,迎接“伍君”,而所谓“伍君”便是伍子胥。该古书还记载“斯有东吴之俗,事在子胥,不关屈平。”足见在当时的吴地,伍子胥的号召力比屈原还强,至今苏州人仍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,感念这位姑苏城的建造者。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该古书记载的曹娥,浙江绍兴还有一个传说,在她是东汉时期一名非常孝顺的女子,据说在端午之时,曹娥父亲为了捕获更多的鱼,选择在这个浪涛风起的日子入江捕鱼。等候多时曹娥不见父归,便决定投江寻父,多日之后其二人尸首在江边被找到。百姓认为曹娥的孝心感动上天,才会在其投江之后还能找到她的父亲。因为曹娥在五月五日这天投的江,所以百姓们在这一天祭奠她,还为其修建了曹娥庙。

同样的道理,伍子胥和曹娥的故事,在屈原之后,更是在闻一多先生在《端午考》记载的古代百越民族龙图腾活动——吃粽子和竞渡之后,从这一点上讲,这两个传说,也不能作为历史记载意义上的端午节的起源。

第三,纪念介子推之说(4)

介子推,春秋晋国时期名臣,因“割股奉君”,隐居“不言禄”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相传,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他有关。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根据东汉蔡邕《琴操》中记载,五月初五纪念介子推的故事,大意是:晋国重耳与介子推,流亡在外19年,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,给重耳充饥。后来重耳回国登基了,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。为此,介子推有些怨气,写了篇《龙蛇之歌》感悟晋文公,随后就背着母亲躲在山中了。重耳多次呼唤,介子推拒不下山。后来重耳放火烧山,逼介子推下山。没想到,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山中。

《琴操》记载: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晓谕全国,每年这天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粽子作为寒食的一种,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做为一种传统民俗慢慢就流传了下来。

实际上,春秋时期的介子推,显然不战国时期的屈原更早,这时候便有了端午节的活动了。

第四,闻一多考证之说(5)

对于端午节的起源,虽然民间传说中以纪念屈原说占据主流,但闻一多却在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中,以翔实的史料考证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图腾祭祀活动,在时间上早于屈原、介子推、伍子胥和曹娥。

《端午考》一文指出,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,为了表示自己是“龙种”身份,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,而且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,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。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,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。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近年来,众多学者认为,闻一多的考证是比较科学的。近些年来,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,我国两广、福建、浙江、上海、江苏乃至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,在新石器时代,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。这种文化遗存的族属,从历史传说和地理结合来看,可能就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――史称百越族。出土陶器上的文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。他们自比是龙子龙孙。这既是他们的节日,也可以说是一个龙的节日。

第五,恶月恶日俗忌之说(6)

五月忌,指的是农历五月的忌讳,流行于我国北方。古时我国南北各地风俗不一,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视农历五月为毒月、恶月。东汉王充《论衡》中将五月“恶”的理解或归之于“太阳”、“盛阳”之恶。《论衡·言毒篇》云:“夫毒,太阳之热气也,中人人毒……太阳火气,常为毒螫…天下万物,含太阳气而生者,皆有毒螫。”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“恶月、恶日”,且有“不举五月子”之俗,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,一旦抚养则男害父、女害母,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,形成了颇有特色的“避五毒”、“躲端午”等习俗。

第六,其他几个传说(7-9)。

一是夏至说,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,1963年他在《端午礼俗史》一书中提出,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,三代汇为川流,秦汉扩为河,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。

二是蓄兰沐浴说,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《礼记》中说,周代已有“蓄兰沐浴”的习俗;古人五月采摘兰草,盛行以兰草汤沐浴、除毒之俗。

三是勾践操练水军说,宋代高承《事物纪源》刊文,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。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第七,综合上述传说的判断

我们先来看看五月初五即“重五”的数字意义。古代,一些数字衍生出许多先人在认识自然、宗教、政治社会上的特殊意义。在以十为足数的系统中,五是半数。在天干地支中,“午”、“戊”也都居中。金木水火土,五行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自然概念。

《鬼谷子阴符篇》:“盛德法五龙。”陶弘景注曰:“五龙,五行之龙。”这是从龙图腾崇拜和五龙治五方的传说而来的。五龙中,四条子龙(金木水火四行)各治东南西北一方,父龙(宫龙)居中央而为共主,“五”也就被赋予了帝王的神圣尊荣涵义。所以,初五日就成了敬畏龙的日子,而“重五”日则更是祭龙的盛大节日,也称为龙节。

端午节的由来(端午节起源的九大说法)


中华民族,自古以来有龙的传说。对于端午节赛龙舟、吃粽子等习俗,应该是源于古代龙的文化和对“重五”的重视,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仲夏端午,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,处在全年最“中正”之位,正如《易经·乾卦》第五爻:“飞龙在天”。端午是“飞龙在天”吉祥日,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。

从这个角度讲,我国的庆祝端午节活动,应该是一种古老的活动,或早于春秋战国时期,或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。

对此,你怎么认为,你认为端午节应该是起源于什么年代?


在线留言
姓名:
*姓名不可以为空
手机:
*不是完整的11位手机号或者正确的手机号前七位
地址:
*联系地址不可以为空
留言:
*留言不可以为空
本站为资讯展示网站,本网页信息来源互联网,本平台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,请用户自行与商家联系核对真实性。此次留言将面向网站内所有页面项目产生留言。
免费通话
立即咨询